2024-04-21 13:00:38 文章编号:441 最新资讯

新华社记者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中国如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备受海内外关注。当前,中国经济新意如何?如何更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期,记者走进科研院所、产业一线,感受各地向新求质带来的新气象,也在实地调研中,对中国经济如何激发向新力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向新而行,态势如何?

通过手柄操控,可以实现自然步态行走;输入指令,能够对物品精准抓取拿放……在北京亦庄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新研发成果令人眼前一亮。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个颠覆性产品。从成立创新中心到规划产业配套,亦庄聚焦这个赛道加码发力。

看准了就争分夺秒。北京经开区汽车和智能制造产业专班副主任马宁说,园区围绕产业链匹配了一个专班、一个规划、一个平台等,以期多配套、快成长。

亦庄的追新谋智,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写照。开年以来,各地布局新赛道、挖掘新潜能的势头旺、干劲足:

  • 近日,上海发布2024投资上海政策包,设立100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
  • 首季中国经济热点问答全方位解读经济运行走势
  • 山东烟台集中签约60个项目,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领域;
  • 重庆千亿级空天。

随着中国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发展,美西方一些政客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指出,产能问题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不同国家在各自强项产业的产能大一些,在其他产业产能小一些,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适度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正是得益于快速发展,短短几年内,电池材料、操作系统等一批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技术进步、产品品质提升,好的供给创造更多需求,这种良性循环让行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认为,通过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可持续能源等新兴产业,中国将为增强全球经济韧性作出贡献。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全球技术进步营造良好合作氛围。

今年以来,外资竞逐新赛道动作频频,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对中国新机遇的重视和对全球未来市场的预期。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目前保持稳定增长,同时也在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维护经济稳定增长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 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调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和提振信心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通过减税降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措施,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 此外,货币政策的灵活调整也保持了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结构性调整方面,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方面,传统产业如制造业正在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得到了大力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这些举措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然而,也应注意到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贸易摩擦的影响以及国内结构性问题如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都可能对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因此,中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 总体来说,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升级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向好,具备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力。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形势?

问题重述: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形势?问题解答: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上半年经济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涨幅呈现上升势头。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 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现以偏概全 这一轮经济增长,从2002年底开始,进入上升通道,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了10%或略高于10%的增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起伏。 今年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经济增幅基本在1个百分点的区间内波动。 二季度经济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比预期要好,近期IMF已将今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从4.7%调高到5%。 加之部分企业对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的提前反应,抢在7月1日前突击出口,使二季度贸易顺差增加较多。 下半年随着异常因素的消除或减弱,出口增速归于正常,从年度看,增长有望回复到正常水平。 近五年,是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波动较小的时期。 其间,我们克服了“非典”的冲击,消除了国际市场原油和部分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影响,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12万亿元跃升到20万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 应该说,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 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四年多来,国际市场原油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原油价格从2003年海湾战争前的25美元/桶左右,跃升至70美元/桶以上,平均价格水平超过了60美元/桶。 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都程度不同地上涨。 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年均上涨4.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年均上涨7.6%,而居民消费价格年均只上涨2.1%;核心CPI基本稳定在1%以下。 2004年CPI的短期上涨,今年5、6月份CPI的上涨都与农畜产品的价格波动有关。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对我国传导性影响,加上去年肉价偏低,导致生猪存栏、出栏下降。 今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 因此,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在回落。 总起来看,总供给、总需求关系并没有发生突变。 回顾1973年和1982年两次石油危机对当时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的冲击,对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说明我们的宏观调控是卓有成效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宏观调控必须高度重视的目标之一,在一个13亿人口规模的大国尤为重要。 2003年至2006年,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空间,四年内城镇新增就业近4000万人。 今年以来,我国在面临就业高峰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就业人数仍不断增加,就业形势继续向好。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已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7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6%;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 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就业增加,为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打下了稳固的基矗 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对于宏观经济稳定十分重要。 从2005年开始,我国贸易顺差明显增加,并呈继续发展的态势。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对此,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汇率弹性,两年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8.6%左右。 同时,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开征出口税,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促进进口。 全面清理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放宽居民、企业用汇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等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我们既要看到贸易顺差持续增加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综合表现,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劳动力就业,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减少贸易摩擦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当前我国贸易顺差增加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比较优势的客观反映,也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有关。 从历史看,一些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往往都经历过较长时期的贸易顺差。 美国在1874至1970年的97年里,有93年是顺差。 德国在1952年至2005年连续54年保持贸易顺差,日本从1981年以来连续25年顺差。 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要充分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综合考虑我国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就业压力比较大等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关系中,求得协调和平衡。 总之,2003年至今的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物价基本平稳、就业增加较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有的已经有效缓解,有的正在采取措施,形势是好的。 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条件和基础上,要看到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静止地看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消费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过去四年来,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40.5%上升到43.1%,采掘业、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轻纺工业相互促进,快速发展,投资大幅度增加,仅制造业投资就有9万亿元左右,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工业制成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形成了大量出口能力。 与之相适应,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明显加强。 四年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6亿千瓦;铁路营业里程增加0.5万公里,而且随着提速,总体运能增加;公路里程增加169.2万公里,特别是高速公路增加2万公里,综合运输体系的协同效应明显增强。 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基本消除,使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不断释放。 进入新世纪后的这几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 过去四年,城镇化率由40.5%上升到43.9%,城镇人口新增7494万人,年均增加1874万人。 城镇人口和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有效扩大了社会需求,既包括城市教育、医疗、交通、通讯、食品等一般消费需求,也包括城市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需求。 这些需求都扩大了市场的容量。 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从农村进入城市,也明显增强了要素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保证了要素成本没有过快上升,提高了总供给能力和水平。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过去四年,一些深层次的体制矛盾逐步缓解。 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不断健全,资本充足率提高,不良贷款下降,内控能力增强,银行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股权分置改革卸掉了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包袱,直接融资能力明显提高。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控制力、支撑力、带动力增强,盈利能力提高。 与此同时,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活力增强。 微观经济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过去四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9.8%。 累计引进外资2374亿美元。 对外开放度明显扩大,这一方面有效增加了总需求,也改变了需求结构;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总供给能力。 在我国出口总额中,2006年,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58.2%;进口总额中,外资企业占比达到59.7%。 过去五年,是近三十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这既有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从今年情况看,世界经济增长比预期的要好,预计将达到5%。 美国经济增长有望在2.2%左右;欧元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经济增长将接近2.3%;日本经济快于上年,全年经济增长大约在2.3%左右;亚太、东欧、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大体接近上年的增速。 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速提高的外部原因。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四年多的快速发展是总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总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是不断克服发展中的矛盾、消除发展瓶颈的结果;是中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潜力不断释放的结果。 三、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增速,还要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要从综合的视角看,不能孤立地看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是近几年宏观调控的重点。 今年以来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协调性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积极变化。 投资和消费关系初步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收窄。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生产和投资快于东部地区。 上半年,中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长19.1%,比东部地区快1.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19.7%,比东部地区快1.6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5.6%,比东部地区快13.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0.2%,比东部地区快7.9个百分点,呈现出东部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 轻重工业比例有所改善,部分“两高一资”产品生产、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 上半年,重工业生产增长19.5%,轻工业增长16.4%,重工业生产增速快于轻工业3.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缩小0.9个百分点。 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2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此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增加。 财政收入在连续三年保持20%左右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0.6%,比上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3.9个百分点。 企业实现利润在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76亿元,增长42.1%,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明了经济发展的成就。 过去四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6.2%,随着就业增加,工资水平提高,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1.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人数继续增加。 总之,尽管经济运行中一些领域、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问题,但从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过去四年多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还比较突出,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的压力;食品价格的上涨受畜产品生产周期及国际粮价影响,近期难以回落,价格上涨压力还比较大;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多,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短期内还很难根本缓解。 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使国民经济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 发改委报告: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仍应稳中偏紧 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再次呈现增长“偏快”的趋势,宏观经济运行再次面临由“偏快”向“全面过热”转化的风险。 在一些旧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中又出现通胀压力有所加大、资产泡沫由房市向股市蔓延等新问题。 在持续紧缩的宏观背景下,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经济运行出现反复性“偏快”的根本症结在于持续性流动性过剩和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张,两股强大力量的结合给宏观调控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有效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未来一段时间,应采取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重点运用利率政策,抑制投资及资产价格过快增长。 同时,要把节能降耗作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在适当时机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国民经济既好又快发展。 ——谢伏瞻: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问题补充:详情可以参阅《2011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一书,该书由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编辑。

如何全面客观看待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承压前行 平稳运行的总体态势?

1、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基本面仍然稳固、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受世界经济增速下滑和国内增长动力转换尚未完全到位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增多。但站在全局高度看,我国经济虽有下行压力加大的一面,更有总体平稳、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一面,整体看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2、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少,但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从国际看,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

虽然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不少,但是我国经济具备长期向好的基础和条件,只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应对得当,就一定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实现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

3、坚定信心、保持耐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把长远目标和当下目标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挖掘和集成新的竞争优势,化危为机,变压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只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就能做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扩展资料: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放缓的情况下,更要绷紧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根弦,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继续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织密社会保障网,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增强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

推动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决战决胜三大攻坚战。要彻底消除深度贫困,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巩固已有脱贫成果。

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做好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相关标签: 新能源美好武汉苹果公司上海烟台江苏泰和新材重庆新能源汽车2019科技之光筑梦光谷山东加速度智能手机3D打印一直在身边泰和经济国创上头条济南投资技术辽宁